花加地是個很詩意的名字,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里不過是一片種植花椒的耕地。如今,你無法找到這里曾是田園的任何線索,它已成為這座龐大且混雜城市的一部分。 90年代建成的花家地小區(qū),住著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來來往往,房屋興替榮衰,人們自顧自編織著屬于自己的生活。 01、軸線的機遇 一個博物愛好者想在擁擠的舊樓中重建他的生活。但這棟老式公寓的早期設計顯然不算常規(guī)。 機場高速在東北二環(huán)上接了條斜線,花家地一帶45度角街區(qū)結構隨之而生,引得走慣了橫平豎直四九城的出租車司機的抱怨。而上世紀末建設的這幢臨街塔樓,自然而然把斜線吸收其中,于是三角邊界線成為這個小戶型平面的顯著特征。 廁所和廚房出現(xiàn)了死角,起居室隔成兩居顯得空間逼仄,做大一居又產生功能缺陷,且放不進合適尺寸的家具。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樣的戶型同時制造了一個“多點透視”妙趣視角,狀如園林的分岔廊道。
無論白日的座椅如何凌亂,入夜所有的家具們則各歸其位,收納至簡,毫無例外。這樣逼仄的小空間里竟容納著數(shù)十人的公共生活,這種活動家具的布景術為70平米室內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設計參考。 起居的木臺容納了睡眠,儲物,工作,休憩,投影的多種功能臥室也暗藏了閱讀的臺面,靈活的單人家具和地毯搭配,輕松地變化著不同的生活場景。 02、屋中造屋 倫敦國家畫廊中《圣杰羅馬在書房》一作中展示了這樣妙趣的空間,一座單一色彩的巨大的家具(包含了書架書桌座椅)置于充滿拱形的的室內之中,漂浮在淺色的地面之上,家具內部的拱頂結構和建筑室內的拱頂拱窗呼應,左側的拱門勾勒出窗洞,將透視伸向更遠的室外。
而另一幅中國古典小說插圖《拜見高堂》中,作為建筑的房間和位于室內的供桌,前景的供臺融合一體,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尺度以相似的形式并置。 這兩幅繪圖讓人可知: 一、家具和室內空間相似相融,難舍難分。 二、室內和家具產生類似分型的關系。 換句話說,家具本身是縮小的房間。如此以來則會放大室內空間的尺度感,擴展視覺進深,產生重疊透視的感受。這種“屋中造屋”的手法被用在多處,比如房門入口處的框景桌,將視野打開。 而起居,臥室,廚房三處臨窗空間則被設計為形態(tài)各異的“窗亭”,局部的木色家具在整體白色空間中“框景”,變奏的材料表述使房間展示出更大的空透體驗。 03、一座普通公寓的生長年輪 室內設計往往將過往的歷史擦除得一干二凈,然而這里仍然希望留下一些“記憶”,一則“物盡其用”,減少水電改造的費用,二來去實驗一些家具的“中古拼貼”。遺留的玻璃桌被作為結構承托木桌面,露出纖細的柱腿。 在施工中發(fā)現(xiàn)折疊門重量過大,于是裁出一米直徑的半圓,結合宜家柱腿,做成可推拉的“吃飯”,“工作”,“梳妝”的三用“花好月圓”桌。 黑色的柜子被砍半,結合宜家柱腿形成廚房的儲物柜;原本貼著黑瓷磚的廁所被進一步強化,形成“幽寂”的如廁體驗。
微信公眾號.jpg (24.99 KB, 下載次數(shù): 164)
下載附件
2022-1-14 18:10 上傳
地址:水郡世家正門以東50米
咨詢熱線:0722-3586655 18107222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