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過年”,有著很多的禁忌習俗,這都屬于中國吉祥文化中的一部分,并且現(xiàn)在依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廣泛流傳,如吃團圓飯,貼春聯(lián),放鞭炮等等。這些習俗,表現(xiàn)出的正是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的強烈影響,從更的層面來看則是炎黃兒女對天地神明的敬畏。
春節(jié)的諸多習俗文化里,趨吉避兇是必不可少的話題。現(xiàn)在就由筆者來談談,關于春節(jié),那些你不得不知的趨吉避兇知識。
貼春聯(lián)的歷史:
中國人在新年做的第一間事,莫過于就是“貼春聯(lián)”了。春聯(lián)是兩段上下對仗工整、并且優(yōu)美喜慶的聯(lián)語,用來描繪出百姓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國人認為,好的春聯(lián)聯(lián)語不僅要喜慶,音韻上也一定是上聯(lián)以“仄”開始,下聯(lián)以“平”收尾才算工整。所謂“仄”,就是漢語四聲之中的第三聲與第四聲;所謂“平”,就是漢語四聲中的第一聲與第二聲。例如:上聯(lián)“家門清潔多和順”,下聯(lián)“天上吉星每照臨”等。
春聯(lián)盛行于明代,其前身則是起源于周代的“桃符”,就是兩塊桃木板。道教認為,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林正英的電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他扮演的道士拿著桃木劍與僵尸PK的場景。古人在辭舊迎新之時,用桃木板分別寫上道教最早的門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懸掛于門前,認為這樣可以起到辟邪驅(qū)鬼的作用,也就是說最開始中國人對于門神與春聯(lián)的概念是不分家的。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國人才習慣用代表喜慶的聯(lián)語代替了“神荼”、“郁壘”。據(jù)記載“聯(lián)語”起源于十國中后蜀皇帝孟昶,即其書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幅明文記載的春聯(lián)。北宋王安石有詩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闭f明在北宋時期,“國務院總理”王安石所見的百姓在過年時期所貼的春聯(lián)其實并不是紅紙,而是桃木符。
門神的演變:
一提到門神,中國人最先聯(lián)想到的就是唐代名將“秦瓊”與“尉遲恭”。但中國最早的門神其實是前面提到的“神荼”與“郁壘”。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東海度朔仙山上生有仙桃,據(jù)說食之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度朔仙山經(jīng)常招惹一些妖魔鬼怪來搶奪仙桃。這時候,有兩位兄弟神人神荼、郁壘,如果有妖魔鬼怪來度朔仙山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二人就會立將它們捉住,并送去喂老虎。后來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郁壘。到了周代時期,百姓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壘的模樣,或書寫神荼、郁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這就是中國最早門神的由來。
三國之后關羽和張飛也曾一度被尊為門神。后來關公在道教神譜體系中一路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升級為“關圣帝君”。再后來,捉鬼神鐘馗也成了門神。直到明清以后,隨著小說《隋唐演義》的興起和傳播,秦瓊、尉遲恭保護做賊心虛的太宗皇帝睡安眠覺的故事逐漸深入人心,其門神的地位在民間才得以固定下來。
噼里啪啦放鞭炮:
放爆竹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這可能也是過去孩子們最喜歡的新年活動之一。放爆竹最早起源于數(shù)千年前老祖先用火燃燒竹子產(chǎn)生的爆炸聲(因為竹子是空心的),目的是為了驅(qū)趕一種叫“年”的怪獸。所謂的“年”,在中國典籍《神異經(jīng)》中記載為“山臊”,這種動物其實就是今天的“山魈”,一種在非洲非常常見的靈長類動物。為什么這種動物今天在中國很少見了呢?筆者用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斷定,一定是被我們勇敢、智慧的中華老祖宗放的爆竹噼里啪啦的給嚇得覺得在中國沒法混,逃到非洲去的。
后來中國道家的煉丹祖師們發(fā)明了火藥之后,中國人拋棄了竹子,改用紙包住火藥做成爆竹,然后一串串的編成串綁在一起,被稱為“編炮”,后來又叫“鞭炮”。
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這些習俗在逐漸變淡、甚至消失,但每年見到親戚朋友的時候仍要恭送幾句吉祥祝福,以此表達我們心中美好的祝愿。其實,不論春節(jié)有什么樣的風俗,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與久違見面的家人團聚在一起,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丶业乃俣忍嵘?,但請別讓親情的紐帶被有限的距離隔斷。
(道教之音專稿。轉(zhuǎn)載請標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