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隨論超版 隨論編輯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2-6-6 12:22 |
---|
簽到天數: 5 天 [LV.2]偶爾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隨州日報 于 2020-2-27 17:16 編輯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陳云 通訊員 雷江燕 張清華
劃漁船、搭便車、開三輪、翻山路……2月26日晚,王承明再一次和兩名村民志愿者一起,將村民需要的物資一一購回分發(fā)。
廣水陳家湖村,位于徐家河庫區(qū),三面環(huán)水,春節(jié)期間在村村民264人,其中從武漢返鄉(xiāng)45人。截至目前,全村無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疑似病例,無密切接觸者。這令村支書王承明等人,辛苦之時倍感欣慰。
翻山越嶺,頂著星空敲開村民家門
新冠病毒狡猾兇險,測體溫逐一排查緊急萬分。
陳家湖村為典型的丘陵地帶,村民居住分散,從一戶走到另一戶常常要幾十分鐘。
疫情來得突然,王承明和其他村干部的摩托車沒跑幾天便沒油了。于是,村干部拿著宣傳資料、口罩、大喇叭、體溫計,在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翻山越嶺、爬溝過坎,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宣傳防控知識和政策、測體溫等。
體溫槍派發(fā)之前,村里用水銀體溫計測溫。水銀體溫計腋下夾5分鐘才有效,沒有那么快速,村干部就早出晚歸,爭分奪秒。有的村民不愿用村里的水銀體溫計,甚至怕被傳染不愿開門,村干部就守在門外,等村民自測完再登記。
疫情防控,僥幸心理要不得。為確保不漏一人,村干部每天要走至少15公里,堅持一天兩測體溫。最多時,56歲的王承明一天走20多公里路。一天下來,腿似有千斤重。
多少次,他們借著朦朧的曙光出發(fā),頂著星空敲開一戶一戶村民的家門。
小村大力,年輕小伙上山拾柴、下廚房做飯
2月27日中午,村民尚偉和陳方斌照例在一臨時廚房里圍著灶臺轉,切菜、炒菜,配合默契。
兩人都是30多歲的小伙,疫情防控期間,村干部吃飯難,兩人主動前來幫忙。上山拾柴、下廚做飯炒菜,持續(xù)至今。
“我們倆都是黨員,也都是退伍軍人!更何況這里是生養(yǎng)我們的故鄉(xiāng)!”陳方斌說。
陳家湖村在城郊街道辦西北邊,地處偏遠,平時全村僅約200名老年人留守。春節(jié)期間,56人從外地返村,占村民總數約兩成。
疫情防控事多,事事嚴要求。返鄉(xiāng)人員中近半數的年輕人,紛紛主動前來支援。
村里老年人約占八成。老年人免疫力弱,是易感群體,但防控意識和知識也更欠缺。以灣組為單位,返鄉(xiāng)年輕人站出來勸老年人,將反面典型生動說給長輩們聽。
內防擴散,更嚴防輸入。村里共4個大路口,分別設有卡口。除連接城郊街道的主通村公路,另外內部通行的3個路口四周荒蕪一人。雨雪天、大風天,支援值守的年輕人仍嚴格堅守。
50多歲的村民陳方耀,雖不年輕,但會劃船。他便和王承明一起,時常劃船巡邏,嚴防村民外出釣魚,做到水路、陸路雙巡查。婦聯(lián)主任鄒風霞的丈夫和公公也加入防控勸導。
村小,人少,但凝聚力強。小村大力量,一起守護全村老少。
水陸接替,八小時的代購分發(fā)路
疫情防控日久,村民的藥品、米面油等都吃完了。村干部調出力量代購配送。
陳家湖村人少,運物資用不上皮卡、貨車,村上也沒有符合要求的這類物資配送車輛,便改走水陸,避開與關廟交界處的卡口,從徐家河陡坡河上岸,再找支援車輛。
從陳家湖村到應山城區(qū),沿途陸路、水路、陸路交替,輾轉多次,物資要搬運3次。從村里出發(fā),到最終將物資分發(fā)到村民手中,共要8個多小時。
為了方便物資發(fā)放,村干部從村民家中借來電動三輪車,不會騎的現學。盡管并不熟練, 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有些搖晃,但他們的身影堅定有愛。
一路上,坐漁船、搭便車、開三輪、走山路,吹冷風、搬重物、發(fā)物資,他們不厭其煩,從嬰兒喝的奶粉、孩子們用的紙筆,到日常吃的蔬菜水果,病人急需的藥品,盡量滿足村民要求。
村里有幾個規(guī)模養(yǎng)殖戶需要飼料,村干部合力幫忙想辦法。
陳義銀家里養(yǎng)了6000只鴨,飼料沒了,村里協(xié)調大貨車運來20多噸。黨員梅紅報名去城郊街道辦事處一處隔離點做志愿者。2月18日離開前往時,家中1000多只雞鴨只剩下兩包玉米,只夠吃一天。接到電話后,王承明全村幫忙收來3000多斤稻谷。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