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云上隨州
刺繡是一種在加工好的織物上通過運針將絲線組織成各種圖案的民間傳統(tǒng)技藝,在我國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能夠熟練掌握刺繡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而在我們隨州城區(qū),卻有一位純手工刺繡達人鄒漢芳,她以布為紙、以針為筆、以線為顏料描繪多彩世界,鮮艷的花線、柔軟的布料在她的手里,經過打磨都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作品。 記者來到鄒漢芳的家里,她正繡制刺繡作品《歸途》,畫中所展現(xiàn)的是一個小女孩牽著一匹馬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鄒漢芳介紹,這幅作品從選稿、鉛筆勾畫輪廓,再到對作品鋪繡,目前已經花費了半年的時間,為了讓整個作品看起來更立體,現(xiàn)在還需要作更精細的處理。普通繡線的粗細大概在0.3毫米左右,而在創(chuàng)作時,常常需要把一根絲線分成十六縷,再用其中的一縷進行刺繡。 【采訪】鄒漢芳:你看這是一根絲線,有的細節(jié)處理的地方,我們要把一根絲分成十六份,這是最基本的。像好的作品你要表現(xiàn)出它的意境出來,還有畫面的畫質,你就必須把它分的很細,但是有的地方,要粗的地方要粗處理。 除了正在繡制的這幅《歸途》,在鄒漢芳家里,還擺放有近二十幅已經完成的刺繡畫作和一些刺繡小飾品,這其中融入了風景、人物、動物等等,這些作品遠看都像一幅幅照片或者水墨畫,但仔細一看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鄒漢芳說,外婆和母親都喜歡刺繡,從小在她們的熏陶下,自己也逐漸對刺繡產生興趣。 【采訪】鄒漢芳:小時候看見外婆她們繡,外婆是蘇州那邊的繡娘,逃難過來的。她經常在衣服上繡,還幫別人繡東西,因為我是女孩子比較臭美,所以就想自己的衣服和別人不一樣,也偷偷的拿針線自己繡。剛開始繡衣服,后來覺得衣服有點不滿足,然后就開始繡裝飾畫、繡人物,慢慢的走過來。 從繡制第一幅作品到現(xiàn)在,鄒漢芳的繡齡已有三十年,在這期間她也在不斷的學習。從開始繡簡單的山水、花鳥,到最后可以繡出人物、動物生動的神態(tài),鄒漢芳一步一步的進階、突破。為了提升自己,她還專程到武漢向湖北省漢繡大師楊小婷深入學習刺繡。 【采訪】鄒漢芳:因為剛開始繡的話有很多東西突破不了,就為了這個東西專門到武漢去拜師,拜楊小婷為師,剛開始繡那個山水、花鳥還可以,但是繡人物和動物的神態(tài)、眼神都不能表現(xiàn),所以就拜她為師,拜了之后就覺得自己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你不能一直都活在別人的影子下面,要有所創(chuàng)新。所以現(xiàn)在就又開始學素描、水粉、水彩、速寫。 回看自己之前的作品,鄒漢芳覺得不管是從作品配色還是技藝針法方面,都進步了不少,現(xiàn)在繡的作品比以前更靈動。就拿近期繡的銀杏樹葉來說,她采用了雙面異色的手法,這在刺繡技藝中是最難的,繡上一片葉子需要花費她大半個月的時間。 【采訪】鄒漢芳:你看這最初的作品它的線比較粗,它的顏色過渡不是很自然,你看現(xiàn)在就明顯的不一樣,色彩過渡比較細膩。這是花鳥,再看動物。動物現(xiàn)在跟老師學了以后,動物的毛發(fā)、眼神都可以表現(xiàn)的很飄逸,然后眼神也表現(xiàn)的很有神。相比于這個作品,我們有沒有難度更高的呢,這個是目前刺繡界里面最厲害的一個,就是雙面雙異,顏色不一樣、圖案也不一樣。它的難度就是因為雙面繡嗎,這又叫全異繡,全異繡就是兩邊的顏色、圖案都不一樣,然后這個最難的就是一個人要處理兩面的,要顧及到兩面的東西。 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鄒漢芳還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像作品《浴》和《自畫像》等,就是以頭發(fā)代替絲線繡制完成的。 【采訪】鄒漢芳:你看這幾幅是不是像畫出來的,有點像素描,但是這些是我用頭發(fā)繡出來的,我也在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xiàn)、繡作品,來豐富我的作品。 在繡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鄒漢芳積極將隨州文化融入到刺繡中,平時會繡一些具有隨州特色的作品,在飛針走線秀技藝的同時,也可以對隨州的文化進行推廣和傳播。 【采訪】鄒漢芳:我們隨州的文化符號也很美,你看例如這一幅就是根據(jù)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來創(chuàng)作的。你看這個是鳳,這個是龍,這是祥云,整幅作品弄出來整體感也比較好,寓意也比較好,像我們前面說的那個銀杏,你看繡出來也很漂亮,我以后要在這上面多下功夫,爭取繡出更好的作品,把隨州的文化給宣傳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