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夜暖風 于 2019-5-16 11:31 編輯
在隨州,過一種有禪意的生活
生活禪理念的提出 1992年,凈慧法師提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的生活禪的理念,并付之行動,以“夏令營”、“冬季禪七”、出版相關著作等多種方式進行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學修生活禪。
生活禪在隨州的實踐 聚沙成塔,涓滴成海。經過近二十年的推廣,“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的“生活禪”,已經成為佛教界、學術界及社會大眾公認的能夠適應當代生活的“人間佛教”的重要載體。
作為凈慧法師的弟子、臨濟宗第45代傳人、府河現(xiàn)光山主持、淅河寶善寺主持演善法師圍繞“生活禪”這一主旨,傳承凈慧法師進而提出修習生活禪的四個根本,“菩薩心,般若見,息道觀,生活禪”、“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指導做人的“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指導做事的“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等。在隨州寶善寺連續(xù)舉辦了四屆禪悅生活夏令營和禪修營、體驗營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大批年輕人對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悟,感受到佛法的智慧,體會到佛學的精髓,使佛教能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由寺廟開展的“實踐生活禪法”使生活禪理念不斷地補充、完善。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現(xiàn)實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于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后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xiàn)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寶善寺以善為寶,把佛法的慈悲精神和善文化有機結合,提出了“慈善服務社會,教育提升人格,共修堅定信仰,禪修成就人生”四大事業(yè),在傳承佛教傳統(tǒng)、弘法模式的基礎上,光大佛教慈悲精神,連續(xù)多年為市一中、二中、曾都一中貧困學子捐款累計170余萬元,體現(xiàn)了生活禪的普適精神。
生活禪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促進 臺灣作家林清玄創(chuàng)作的“菩提系列”散文在大陸掀起了閱讀風潮,形成了奇特的文學景觀。許多作家接受生活禪的理念,學修生活禪,同時通過禪修,更深入地認識生活。他們開始借鑒林清玄“以文學的形式推廣佛教”的創(chuàng)作模式,以禪的視角為切入點,用手中的筆傳達禪意禪境,以文學的形式影響更多的讀者了解生活禪,走進生活禪,結緣生活禪,“受用禪的智慧、禪的清涼、禪的慈悲、禪的灑脫”,擁有“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font>
2014年,隨州寶善寺編輯出版了《禪悅》雜志,這是我市宗教界第一本由寺廟編印的弘揚禪宗文化的期刊,書不厚,但這本書的出版意義非凡,它邁出了“以文學的方式弘揚生活禪理念”的第一步?!抖U悅》中的禪意散文量少質精,能讓人記住,更能讓人喜愛。禪修的體驗,由國內眾多叢林法師和媒體達人撰寫,編撰精心,插圖簡潔但充滿禪意,印制精美,篇幅雖小,卻是經典之作。
事實上,以文學作品來描述禪宗故事,表達禪宗精神,是本世紀以來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向:隨著城市化加快,經濟大潮沖擊下的人們選擇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變革中的種種律動需要將人生的終極意義放在僧俗兩界的共同處境下作追問。
2000年以來,作家張志軍創(chuàng)作的《禪機·智慧》、《禪機·領悟》、《禪機·菩提》、《六祖慧能傳奇》等系列著作,由現(xiàn)代出版社連續(xù)推出。其中,以佛教禪宗一代宗師慧能法師為主線的作品《六祖慧能傳奇》,尤其引人關注,該書不僅生動地再現(xiàn)了六祖慧能波瀾壯闊的一生,還梳理了六祖之后中國禪宗的法脈淵源。
200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作家馬明博創(chuàng)作的《天下趙州生活禪》。該書以旁觀者的視角對生活禪理念的提出及發(fā)展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閱讀這本書,不僅可以管窺禪河代代傳燈的祖師風范,還能大致領略到生活禪的風采及禪的精神。馬明博的《禪遇》講述了魯迅、李叔同、豐子愷、蘇曼殊、齊白石、黃永玉、張中行、王蒙等文化名家與佛教之間的逸聞軌事,文筆生動,寓意深刻的佛理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卻能發(fā)人深省。
2006年,當代中國出版社推出了程然的散文集《蓮花次第開放》。許多讀者在閱讀之后,喜歡上他了這本禪學散文集,認為這種書使人心情寧靜,比華麗的愛情小說更吸引人。這本書還告訴讀者,佛門即心門,何時打開,全在自身,因此,它成為眾多讀者與佛教結緣的緣起,引領讀者破我執(zhí),了解六道輪回。
在隨州,作家江帆的《修行,從心開始》以在柏林禪寺參加夏令營時短期出家入手,作者圍繞禪、茶、人生、世相等抒發(fā)個人感悟,探討禪介入人生的意義,引發(fā)讀者向善的愿望,也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獲取禪的啟示,為繁忙的都市人帶來了一種清新的閱讀體驗。文章引領讀者在喧囂的生活中獲得心靈的寧靜,清晰地表現(xiàn)出一位學修生活禪的作家對禪的深刻體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 “生活禪”不僅引領作家們深入地認知佛教文化的豐富內涵,促進作家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另辟路徑,還不斷地提高著佛教文學作品在當代文學殿堂中的比重。
生活禪對旅游發(fā)展的促進 生活的內容是多彩多姿的,禪的內容同樣是極為豐富圓滿的,而禪與生活(或生活與禪)又是密不可分的。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既反映了二者的實在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們面對生活進行禪的體驗所介入的對象又是無所不包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只有從多角度透視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雪無聲是禪。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禪,關懷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從心理狀態(tài)來說,安詳是禪,睿智是禪,無求是禪,無偽是禪。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實的勞動是禪,正確的進取是禪,正當?shù)淖非笫嵌U。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禪,含蓄是禪,淡雅是禪,向上是禪,向善是禪。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現(xiàn)象來說明禪的普遍性,但僅此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禪作為真、善、美的完整體現(xiàn),它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2014年,北師大前校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文化大家許嘉璐在參加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jié)期間,提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體兩翼”,將儒釋道三家精神視為一體,將中醫(yī)藥和茶視為兩翼,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同。禪茶與茶德正是要將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實際地位進行再界定,并使其對中國和世界發(fā)揮現(xiàn)實作用。
2015年7月,市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對我市大洪山、桐柏山、現(xiàn)光山等重點叢林進行了禪宗文化專題調研,梳理隨州禪宗文化發(fā)展脈絡,探討禪宗文化與隨州旅游發(fā)展的關系,提出把禪武、禪茶、禪書、禪畫、禪音、禪醫(yī),與隨州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資源相結合,進而開展禪修、禪悟、禪道,多角度多層面地把禪文化轉化為旅游體驗,豐富旅游內涵,愉悅受眾身心,提升旅游品質。
文化是旅游的魂,隨州的神韻不僅在于山水之大美,更在于文化之壯觀,佛教禪宗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在教化人治學修身上有著巨大的功效,弘揚禪宗文化,對隨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重視,一直關注并支持佛教文化。去年,在他的幾次外訪當中,都有提到佛教文化以及華人的高僧,最近他又提到了發(fā)揚玄奘精神。對此,我們應該引以重視。大洪山自唐慈忍肇著靈跡,宋報恩繼闡宗風,法席遂甲天下,作為我國重要的佛教叢林,更應引導僧眾學習玄奘法師開放、鍥而不舍的高貴精神。要敢于面對困難,敢于轉化困難,然后超越困難。一個有信仰的人,應該超越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從美學的角度是生活的質量,從修行的角度是生命的質量,來實踐佛法。
在佛教的禪宗(一花五葉)中,以達摩為祖,稱“一花”;演變的偽仰、臨濟、曹洞、法眼、云門五個流派為“五葉”。在五大宗派中,隨州是曹洞宗的祖庭,是臨濟、偽仰宗中興之地。隨州作為全國有影響的禪修旅游目的地將指日可待,禪悟隨州、禪意隨州,將成為隨州外宣的另一張名片。
大洪山作為湖北佛教首山,旅游大洪山的宣傳應該是主題鮮明層次豐富的。如果以“大洪山·中國禪”來定義大洪山,即可把大洪山與武當山、峨眉山等宗教名山從功能上區(qū)別開來,也可把大洪山與張家界、九寨溝等以自然風光聞名的景區(qū)區(qū)別開來。在宣揚大洪山的自然風光同時,突出大洪山的禪宗文化特色,以禪修大洪山為依托,對大洪山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
在隨州,過一種有禪意的生活,不是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