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91青青国产福利手机看片_欧美亚洲性爱在线看_成在线人av无码观看_中国无码一级在线观看

搜索
返回旅游戶外
12下一頁
發(fā)新帖 回復
查看: 6423|回復: 22
收起左側(cè)

慶元浙閩之間有個罕見的“廊橋王國”

[復制鏈接]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發(fā)表于 2018-3-21 18:0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說起“廊橋之鄉(xiāng)”,人們多會想到浙江省的泰順,福建省的壽寧、屏南。但很少有人知道,浙西南一隅的慶元,是中國廊橋數(shù)量最多,且擁有最古老木拱廊橋的縣份:史料記載最早的木拱廊橋、現(xiàn)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廊橋數(shù)量最多的村落都在慶元境內(nèi)——歷經(jīng)風侵雨蝕,境內(nèi)尚有近百座各式廊橋。這個以南宋年號為名的古縣,這個名副其實的“廊橋王國”,為何長期不為人所知?又是什么神奇力量,為慶元留下了這么多廊橋?
    浙南大濟村木拱橋技術(shù)比汴水虹橋要早100多年

    如龍橋
    建筑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
    水從碧玉懷中出,人在青蓮瓣上行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2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5:40 | 只看該作者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5年第03期 作者: 魯曉敏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2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3:23 | 只看該作者

    “半月煙居半月山,松篁蔭翳抱東環(huán)?!边@是古詩對月山村景觀的描寫。來鳳橋、白云橋、如龍橋、稈坑橋、步蟾橋散布在首尾約2華里的舉溪上,涵蓋木拱廊橋(如龍橋)、石拱廊橋(步蟾橋、來鳳橋)、伸臂式平梁木廊橋(稈坑橋)、斜撐式平梁木廊橋(白云橋)等不同樣式,加上多道長長短短的石拱橋、石板橋、矴步橋遙相呼應,多種類型的景觀環(huán)環(huán)相扣,像項鏈一樣被一條溪水穿在一起。長長短短、形態(tài)各異的廊橋靜臥溪中,展現(xiàn)出一幅絕美的“廊橋山水人家”畫卷。攝影/鄭承春


    木拱廊橋營造
    一種絕版的技藝

    中國廊橋家族品種繁多。其中,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藝最復雜,是世界橋梁史上的絕品。

    2014年11月7日,慶元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吳復勇師傅正在古老的大濟村新造一座木拱廊橋。那天,幾個木匠在吳師傅的指揮下拼接拱架,拱架結(jié)構(gòu)分上下兩層,下層為3根長圓木縱連成八字形拱架,上層由5根稍短圓木縱連成五折邊形拱架。木頭之間榫鉚對接完成后,一座簇新的廊橋骨架完成了搭建。


    吳復勇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其祖父吳萃平、父親吳太榮都是建橋的大師傅。近百年來,祖孫三代在浙閩交界的慶元、景寧、泰順、松溪等地參與建造了30余座廊橋,是著名的造橋世家。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2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3:00 | 只看該作者

    圖為工匠在復建元代古橋蒙淤橋(攝影/鄭承春)。


    當代廊橋營造的沒落,除了時代變遷和技藝失傳,更重要的原因是鄉(xiāng)紳階層的瓦解。鄉(xiāng)紳的消失,也意味著古典式的鄉(xiāng)村審美體系走向式微。

    與慶元相隔不遠的泰順,正在熱火朝天地打造“廊橋之鄉(xiāng)”——泰順只有廊橋30多座,數(shù)量是慶元廊橋的1/3。那么,慶元這個名副其實的“廊橋王國”,為何長期不為外界所知呢?

    當?shù)財z影師范敏姿向我提供了一個答案:“在慶元,廊橋是村落最重要的活動場所,是人們?nèi)粘I畹慕M成部分,這里的人并不想過度地宣傳廊橋,他們更加注重古物的修繕和工藝傳承。人多熱鬧了,生活就會受影響。我們不想讓這樣的矛盾發(fā)生在慶元。”

    篳路藍縷,造成了慶元人內(nèi)斂的性格。隨性的他們似乎早忘卻了自己“尊貴”的身份——慶元之名,源自800多年前的南宋年號。在全國兩千多個縣級行政區(qū)域中,有這種“待遇”的地方屈指可數(shù)。除了古代,當代慶元也不缺少新發(fā)現(xiàn):上世紀70年代,慶元山區(qū)發(fā)現(xiàn)了全球絕無僅有的3棵百山祖冷杉;1996年,日本學者秋谷裕幸教授發(fā)現(xiàn)慶元方言完好地保存著唐代以前的古語、古音; 2006年,月山村周邊溪谷發(fā)現(xiàn)了華東最大的古冰川活動遺跡……

    廊橋之外,在亂峰插云的“浙江屋脊”慶元,一定還有更多驚喜等著我們。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2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2:43 | 只看該作者
    擁有5座古廊橋的月山村是“廊橋王國”里的“小王國”

    我造訪過十多個省份的數(shù)百座廊橋,沒有看到任何一個村落的廊橋像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這樣品類繁多:5座大小、長短、高低、形制不同的古代廊橋,散布在首尾約2華里的溪水上。石階古道、小橋流水、裊裊炊煙,合奏出一曲恬淡的田園牧歌。

    月山村地處慶元縣南部深山之中,與“八閩大地”福建僅數(shù)山之隔。一條舉溪在村前蕩開優(yōu)美的曲線,村后背靠的半月形山倒映溪中,形成“半月沉溪”之勢。舉溪長約兩華里,曾經(jīng)有廊橋10座,今日尚存5座形態(tài)各異的廊橋,加上順流而建的吳文簡祠、圣旨門、復旦亭、白云寺、馬仙宮殿、薦元塔等建筑相互輝映,讓小山村有了股龍吟虎嘯之氣。

    如龍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廊屋正脊上鐫刻著“明天啟五年修造”字樣。體積龐大的來鳳橋和步蟾橋像城門一樣守在上下水口,呈“雙橋鎖村”的格局。舉溪支流上還有兩座小巧玲瓏的袖珍廊橋——白云橋、稈坑橋。

    五座廊橋,映照著月山人濃厚的耕讀情懷。它們在舉溪上橫臥了數(shù)百年,與周圍的祠堂、古塔一起,見證了山村人的迎來送往、祭祀祈禱、商貿(mào)交易……

    民間仕紳,為廊橋建設和文化傳承立下了不朽之功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其官網(wǎng)中寫下他們對木拱廊橋技藝的擔憂:“這種傳統(tǒng)的衰落緣于最近幾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減少和現(xiàn)有建筑空間的不足,這些原因結(jié)合起來,威脅到了這項技藝的傳承與生存?!辫b于這種現(xiàn)狀,在慶元這塊土地上,一場廊橋技藝“保衛(wèi)戰(zhàn)”正打得如火如荼。掌握技藝的工匠們修繕、新建多座廊橋,并組織廊橋建筑愛好者現(xiàn)場學習。圖為工匠在修繕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裊橋攝影/王培權(quán)


    在月山村歷史上,吳懋修是一個風云人物,他曾任南明政權(quán)兵部司務,兵敗后返回慶元老家。隨著清軍一統(tǒng)江山,他對光復明朝不再抱有奢望,于是把精力集中于建設故里。吳懋修對月山村格局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帶領全族人營造了一處隱于深山的“故國遺村”:他主持營造的吳文簡祠和修繕的多座廊橋、規(guī)劃設計的船形房屋聚落,都一一鋪展在月山村這幅山水長卷上。

    吳懋修是古代仕紳階層的優(yōu)秀代表。在地形閉塞的慶元,這些仕紳的影響力要遠超其他地方。他們,在廊橋建設大舞臺上扮演著總規(guī)劃師的角色,他們多是取得過功名的退休官員、返鄉(xiāng)隱居的文人儒生、見多識廣的望族長輩、財富學識兼?zhèn)涞娜迳?。為了給家鄉(xiāng)營造好的風水環(huán)境,他們要么親自參與廊橋設計,要么出資捐造廊橋。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2:20 | 只看該作者

    攝影/范敏姿?王久偉


    完成改造后,黃水長橋從此安然無恙,人們將這一切歸結(jié)于風水的調(diào)理。事實上,風水真的有如此玄妙嗎?其實,風水先生的建議暗合地理奧秘:將河道改造成縈迂環(huán)抱之勢,將廊橋選址在河道拐彎處,可有效地減緩水流沖擊。為鞏固堤壩,水口種植樹木,其根系緊緊地扎于堤壩,可防止水土流失。

    廊橋數(shù)量最多的月山村歷代有200多人走向仕途,歷史上一里五橋的大濟村誕生了26位進士,偏僻的小村文人鵲起、仕宦蟬聯(lián),慶元先人認為這一切與廊橋風水息息相關,因此爭相效仿,紛紛在水口建廊橋。在“風水”的名義下,村落水口以廊橋為中心,形成了集山水、橋廟、古樹為一體的美妙景觀。

    一山一水一廊橋,一切都是那么行云流水,那么順理成章,慶元人就這樣“固執(zhí)”地守護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2:01 | 只看該作者
    廟在橋中,橋在水口每座廊橋都寄托著虔誠信仰與風水理想

    在慶元,廊橋是交通建筑,同時又是宗教建筑。多山、多水、少地的慶元,平地極其珍貴,幾乎很少單獨修廟,他們寄托信仰的祭壇、神龕于是就放在村落最豪華的公共建筑——廊橋上,形成了“橋廟一體”的獨特景觀。


    橋屋的神龕中供奉著觀音、平水大王、菇神、社公等塑像。一橋數(shù)神佛,百橋千神,廊橋成了神廟。菇民離鄉(xiāng)上山采菇前要到廊橋祭拜、許愿,祈求往來順利、香菇豐收,回鄉(xiāng)時要到廊橋上還愿,有的還要唱還愿戲。我在元代廊橋蒙淤橋中邂逅了一場“二都戲”演出——這戲是演給神看的,農(nóng)民演員擺開架勢,羅衫、水袖、折扇、花鈿、小碎步必不可少,火光映著每一張樸實的臉。那聲腔保留著唐宋古韻,將我?guī)胍环缴衩靥斓亍?/font>

    因為濃濃的信仰情結(jié),慶元百姓對村里的廊橋百般呵護,這也是眾多廊橋能夠留存至今的精神動力。


    雙門橋
    建筑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北宋
    拍攝地點:慶元縣城郊大濟村
    始建于北宋時期的雙門橋,是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橋之一。該橋原名臨清橋,宋代該村有吳穀兄弟聯(lián)登進士,設及第牌坊豎兩門于橋側(cè),改名雙門橋。該橋橫跨于村前濟川溪水上,全長11.15米,凈跨10.20米,有廊屋5間,建筑頗有宋代風韻。雙門橋是村民寄托信仰的重要載體,社壇、神龕均設在橋中央。祭拜時,人們要點上蠟燭、清香,擺上各種供品,虔誠跪拜,口中念念有詞,祈求風調(diào)雨順,合家平安云云。廊橋的香火在青山綠水間裊裊升起。橋上的祭祀場景千百年延續(xù)下來,成為慶元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攝影/馮木波


    廊橋是信仰建筑,也是風水坐標。慶元人多管廊橋叫“風水橋”。浙南大規(guī)模開發(fā)是在宋明,這也是風水學說最盛行的年代——別忘了,慶元所在的處州是風水大師劉伯溫的故里,山環(huán)水繞的慶元正是風水理論理想的試驗場。風水學上,村落的進水口稱為“天門”,出水口稱為“地門”。“天門”處,只要有水進來即可,表示“不盡財源滾滾來”,而“地門”最為講究,“地門”流水不能被看到,象征財源的水流需要被“鎖住”。調(diào)理和補救風水的建筑有多種,如文峰塔、望江樓等,慶元人首選的風水建筑則是廊橋。

    慶元大多數(shù)廊橋地處出水口(也叫水尾),封鎖橋、陰陽橋、亨利橋等橋名可直接體現(xiàn)其風水意義,有20余座橋名叫“水尾橋”。由風水“龍脈”而衍生的名字更是繁多,如交龍橋、護龍橋、抱龍橋、回龍橋、接龍橋、渡龍橋、攀龍橋等等。在風水師心目中,條條“長龍”在山水間穿梭,不停頓地“接龍”、“回龍”、“護龍”,可將割裂的龍脈彌合在一起。

    黃水長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典型的風水廊橋。相傳竣工不久,廊橋曾被洪水沖塌,村民時常莊稼歉收,六畜時有丟失,村里彌漫著不安的情緒,于是請風水先生指點迷津。先生神秘一笑,羅盤指針指向水口處說:“出水口過寬,不聚財,風水易被鄰村接走?!苯?jīng)過面授機宜,黃水吳氏先人將橋從原址向上游遷移兩百步,建在狀如兩犬的山峰之間。為補救風水缺陷,將廊屋拉長,由15間增至21間,形成“雙犬看門”的布局。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1:46 | 只看該作者
    慶元的廊橋建設高峰與明代香菇產(chǎn)業(yè)密切相關

    看過慶元的多座廊橋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現(xiàn)象——廊橋大量出現(xiàn),跟一種獨特的地方信仰有關:大約800年前,一個叫吳三的慶元人發(fā)明了原木砍花法,成功栽培出世上最早的人工香菇,慶元成為世界香菇養(yǎng)殖技術(shù)的發(fā)源地。后來,這位凡間平民被尊稱為吳三公,并升入神壇,成為鄉(xiāng)民膜拜的菇神。

    明初,在國師劉伯溫的大力倡導下,浙南慶元、龍泉、景寧的香菇業(yè)得到朱元璋的皇封,特許三地有香菇的專營權(quán)。此時,慶元香菇產(chǎn)業(yè)空前繁榮,慶元的香菇客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形成了以香菇種植和貿(mào)易致富的“菇幫”。劉伯溫的故鄉(xiāng)青田縣與以上三地同屬處州(今麗水市),他惠及故里的善舉讓慶元菇民感恩至今,于是尊劉伯溫為香菇祖師,與吳三公同祀。


    蘭溪橋
    建筑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五大堡鄉(xiāng)西洋村
    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的蘭溪橋,全長48米,凈跨36.8米,有廊屋9間,氣勢如虹地坐落在青山碧水之間,拱架外觀呈八字形,橋拱由數(shù)十根粗大圓木縱橫鉚接組合而成,具有抗壓、抗彎、抗側(cè)移等功能,兩側(cè)設擋風板三層,擋風板上開啟有折扇形、壽桃形、葫蘆形等小花窗。其橋體的構(gòu)架原理在我國民間橋梁建筑史上堪稱一大杰作,是中國現(xiàn)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附近有一座粉墻黛瓦的硬山頂?shù)钐?,當?shù)厝朔Q“西洋殿”,供奉的是菇神吳三公,每逢“香期”,四里八鄉(xiāng)的菇民都要來此聚集祭祀。
    攝影/吳衛(wèi)平


    慶元是中國明代廊橋最多的縣,慶元現(xiàn)存的廊橋中的大多數(shù)始建于明代,跟香菇業(yè)的繁榮不無關系——當時許多廊橋是由菇民捐建。明代慶元因香菇交易而繁榮,聚集了來自浙閩各地造橋的能工巧匠,讓廊橋建設進入高峰。

    我國現(xiàn)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蘭溪橋就是由菇農(nóng)捐資建造的。它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         全長48米、凈跨36.8米、拱高9.8米,飛跨在清洌的松源溪兩岸。蘭溪橋廊屋頂部微微向上反曲,形成了柔和的凹曲面,而屋檐相交處突然翹得很高,形如展翅的鵬鳥。水面平靜時,廊橋與倒影吻合成一對圓弧,紅色風雨板在陽光下光芒閃爍。我凝望著蘭溪橋壯美的輪廓,山水在這一刻似乎突然隱去,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長虹飲澗”的奇觀。這種畫面源自木拱支架呈現(xiàn)的美妙弧線,這種結(jié)構(gòu)十分契合力學原理,讓蘭溪橋的跨度幾乎達到了單孔木拱的極限,這種技術(shù)手法在同類廊橋中絕無僅有。

    外出闖蕩的慶元菇民,臨走前要到蘭溪橋畔的“西洋殿”(專供菇神吳三公的神殿),朝拜殿中供奉著的菇神吳三公和大明國師劉伯溫,帶著他們的庇佑背井離鄉(xiāng),不停跋涉于浙、閩、鄂、云、貴、川、陜等省之間。每逢農(nóng)歷七月十六到十九,為西洋殿“香期”,四里八鄉(xiāng)的慶元菇民都要來此聚集祭祀。

    登上西洋殿后山,我俯瞰西洋村全景:蒼茫的群山、清澈的溪水、矯健的蘭溪廊橋、宏偉的西洋神殿,組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景觀圖——這畫面的主角是一座絕美的木拱廊橋與一位傳奇的平民神仙,兩位主角演繹了慶元的香菇傳奇。


    月山村,位于慶元縣城東南57公里處,為舉水鄉(xiāng)政府駐地。因后山一簇翠竹酷似彎彎的半月,村前溪水似曲水銀鉤,村子坐落其間,因而得名月山。月山村發(fā)祥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明末清初,重新規(guī)劃后的月山村十分講究風水布局:民居在東,寓意人的前途如旭日東升;寺廟在西,因為佛神在西方;薦元塔矗立在南偏東方位,主文昌,寓意子孫后代文運昌盛;祠堂在北,意在讓先祖佑護后人。舉溪長約1公里,村中曾分布有10座古廊橋,現(xiàn)在尚存如龍、來鳳、白云、步蟾、稈坑5座橋。據(jù)清代《吳氏宗譜》中所繪“舉溪全貌圖”,當時還有一座桂香橋。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1:30 | 只看該作者

    黃水長橋
    建筑樣式:木拱廊橋
    始建年代: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百山祖鎮(zhèn)黃水村
    黃水長橋為南北走向,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建于現(xiàn)址,全長54.9米,凈跨17.45米,有廊屋21間,是全國現(xiàn)存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該橋建在狀如兩犬的山峰之間,長長的廊屋像鐵鏈一樣“拴住”了左右山巒,形成“雙犬看門”的布局。其引橋部分占了全橋的2/3,這種結(jié)構(gòu)的拱廊橋極為罕見。
    攝影/吳衛(wèi)平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1:18 | 只看該作者

    稈坑橋
    建筑樣式:伸臂式平梁木廊橋
    始建年代:清末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
    出白云橋不遠,往舉溪下游走,兩岸是大片的水作稻田,溪水旁分出的涓涓細流上矗立著一座造型更為袖珍的廊橋——稈坑橋,該橋全長6.87米,凈跨不足3米長,有廊屋3間。攝影/吳衛(wèi)平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1:08 | 只看該作者

    白云橋
    建筑樣式:斜撐式平梁木廊橋
    始建年代:明代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
    月山村舉溪右岸有支流云泉澗,往上游走不遠,抬頭可見一座小巧玲瓏的廊橋——始建于明代的白云橋,該橋全長8.34米,凈跨5.75米,有廊屋3間,由8根圓木并列組成平梁架,下設八字形木撐架,廊屋為重檐歇山頂,四角飛翹,造型別致。只見一條白練從銀屏峰飛瀉而下,連續(xù)跌宕出飛濺的水花,在橋下鋪成細細的紋理,像絲綢一般披在石頭上。攝影/吳衛(wèi)平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58 | 只看該作者

    步蟾橋
    建筑樣式:石拱廊橋
    始建年代:明永樂年間
    拍攝地點: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
    為了理順月山村的風水,一座體積龐大的步蟾橋扼住了村落下水口(水尾)。步蟾橋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民國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橋,全長52米。步蟾,意為“步入蟾宮”,既暗合“進入月山村,必經(jīng)此橋”,又寓意“蟾宮折桂”。石拱與倒影合成了大圓圈,虛虛實實,互相映襯,這意境之美,足以攝人心魂。攝影/吳衛(wèi)平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50 | 只看該作者
    此前關注廊橋,我跟很多人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浙江泰順,福建壽寧、屏南,那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盛產(chǎn)廊橋之地。然而,事實告訴我:慶元才是真正的“廊橋之鄉(xiāng)”、“廊橋王國”:清光緒《慶元縣志》記載,當時全縣有廊橋230多座。

    直到現(xiàn)在,慶元仍有近百座存世,居全國之首。慶元廊橋還有多個“之最”:有確切紀年、現(xiàn)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有全國現(xiàn)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有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廊橋——黃水長橋,有全國史料記載最早的木拱廊橋——雙門橋與莆田橋。

    相比別的縣市,慶元廊橋歷史脈絡十分清晰:宋、元、明、清、民國,歷代建造的木拱廊橋均有,涵蓋木拱廊橋、石拱廊橋、平梁式木廊橋、斜撐式木廊橋、伸臂式木廊橋等諸多類型,在全國首屈一指。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47 | 只看該作者
    不知翻越了多少道嶺,我才來到竹口鎮(zhèn)溪邊,一座叫后坑橋的廊橋赫然出現(xiàn),它是一座集亭臺樓閣、拱券門、美人靠、小花窗為一體的木拱廊橋,雄渾中帶著幾絲柔美,絢麗中帶著幾分古雅。該橋狀如一把木梳,緩緩而流的山溪則像美女秀發(fā),廊橋倒映在水面上,隨著水波輕輕晃動,仿佛一只無形的手在不停地梳理著秀發(fā)。隨后,我在慶元繼續(xù)尋覓廊橋,阜梁橋、裊橋、詠歸橋、黃水長橋等一座座或高聳或低平的廊橋紛紛冒了出來……縱橫之間,廊橋與山水環(huán)境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又一幅“廊橋流水人家”景色。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1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39 | 只看該作者

    2014年秋,我驅(qū)車進入慶元,一進入竹口溪所在的峽谷,感覺山勢一下子“豎”了起來,群山仿佛被撕開巨大的豁口,懸崖峭壁紛紛向后退去,一座座山峰前赴后繼地消失在視野中。這段山谷是慶元眾多峽谷中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洞宮山脈和由西向東的仙霞嶺在此相遇,地殼猛地隆起——慶元就位于這封閉的夾角以南,這一帶恰是浙江省地形最復雜、環(huán)境最閉塞、位置最偏遠的區(qū)域。這片山區(qū)坐落著海拔1921米的浙江第一高峰黃茅尖、海拔1856米的第二高峰百山祖,周圍還簇擁著20多座海拔超過1500米的重巒疊嶂。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26 | 只看該作者

    浙江地勢圖猶如縮小版的中國地勢圖——總體西高東低,浙西南隆起最高。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地區(qū),幾乎集中于慶元一縣。所以,慶元堪稱“浙江的屋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三江源”地區(qū),而慶元也有自己的“小三江源”——甌江、閩江、福安江的源頭從百山祖山區(qū)發(fā)源,然后向北、西南、東南三個方向發(fā)散,形成樹枝狀水系。

    慶元雖沒有大江大河,但幾乎每個鄉(xiāng)鎮(zhèn)、村落都有溪水流經(jīng),全縣大小溪流竟有926條之多。封閉的山地,蜿蜒的溪水,為遷徙之民提供了安身家園,也為廊橋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


    青田橋
    建筑樣式:石拱廊橋
    始建年代:清代雍正年間
    拍攝地點:慶元縣江根鄉(xiāng)青田村
    青田橋因坐落在青田村而得名,因橋中神龕供奉觀音菩薩,又名觀音橋。該橋為東西走向,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全長10.7米,有歇山頂廊屋4間,翼角起翹,橋身兩側(cè)鱗疊封釘兩層風雨板。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13 | 只看該作者

    慶元偏居浙南一角,是浙地通往閩、贛地區(qū)南大門。在地圖上我們可以輕易看出:慶元是離省會杭州最遠的縣城,它的管轄地被福建壽寧、松溪、政和三面包圍。宋代以前,慶元地區(qū)雖有官道穿梭,北上處州、杭州,南通建寧、福州,但由于山高林密、地形險峻,人口還十分稀疏。在兩宋之際,大批官宦、商賈、民眾南遷,山重水復的慶元成了一處能夠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


    垅橋
    建筑樣式:石拱廊橋
    始建年代: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
    拍攝地點:慶元縣龍溪鄉(xiāng)魚川村
    垅橋位于龍溪鄉(xiāng)魚川村寂靜的山谷中,呈東西走向,全長22米,凈跨11.8米,有廊屋9間。該橋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始建,橫跨兀立于溪流兩側(cè)的巉巖上。四周山巒黛影倒映于水面,加深了水色,靜靜的水面呈現(xiàn)出銅銹般的幽綠。橋頭伸出密密匝匝的茅草,蓬蓬松松的蘆葦,吐出純白、淡黃、緋紅的蘆花。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10:01 | 只看該作者

    徘徊行曲千盤嶺,山重水復百廊橋
    廊橋又名屋橋、風雨橋、蜈蚣橋,是在橋上加蓋亭臺樓閣等廊屋建筑而形成的特殊橋梁,按結(jié)構(gòu)可分木拱、平梁、石拱3種。清末《慶元縣志》載,當時該縣有宋代以來的各式廊橋230多座。目前,該縣尚存各類廊橋97座,為全國各縣廊橋數(shù)量之最。在3種類型基礎上,慶元廊橋的樣式有所變化,大體可分為單跨式木拱廊橋、多跨式石墩木拱廊橋、伸臂式疊梁木廊橋、斜撐式平梁木廊橋、伸臂式平梁木廊橋、單跨式石拱廊橋6種。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09:50 | 只看該作者

    “浙江屋脊”地帶隱藏著中國最密集的廊橋群

    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朝廷析龍泉縣松源鄉(xiāng)等地,置慶元縣,治所駐松源——自此,一個以王朝年號命名的新縣誕生于浙南。朝廷在浙南建慶元縣,應是南宋時期隨著浙閩山區(qū)一帶開發(fā)深入,人口逐漸增多


    樓主

    管理員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4-29 10:36
  • 簽到天數(shù): 88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3-21 18:09:38 | 只看該作者

    大濟是個依山傍水的古村:兩座精巧的木拱廊橋分別立在村子首尾水口處,曲折的石子古驛道從橋頭穿過,民居、接官亭、扁鵲廟等古建接踵而來。比建筑更讓我吃驚的,是大濟吳氏的科考輝煌史:該村涌現(xiàn)了26名進士,進入仕途者100多人,宋代名相李綱和文天祥之母均是大濟人。在一個常住人口300人的小村,如此科舉成就讓人驚嘆。

    隨著耕讀時代遠去,大濟村輝煌不再,名字隱于浙南山水之中。能再次喚起記憶,見證一代榮華的那座宋代廊橋與橋頭的牌坊,依然屹立在村中。



    返回旅游戶外
    12下一頁
    發(fā)新帖 回復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公司簡介 |  公司動態(tài) |  廣告合作  |  產(chǎn)品服務 |  誠聘英才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聯(lián)系我們  |  幫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