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友們都顯得很興奮,天氣如此給力,大家也是各種角度地擺拍。胡狼提議大家來一張大合照,九十余人在湖邊站成一排(除開攝像的胡狼,其他如協(xié)作、領(lǐng)隊、隊員共計九十余人),非常震撼。隨著畫面的一聲定格,這張近百人的照片也是創(chuàng)造了烏孫古道天堂湖合影的一個記錄。更讓人驚訝的是,還有輕裝的隊員,竟然攜帶了橡皮艇,看來是計劃已久。駕一葉紅色橡皮艇于天堂湖之上,像是綠色琥珀里的一枚紅葉,點綴于琥珀色的湖面之上,手漿輕輕地推開一層層的波紋,是那一層層歲月的年輪吶。 哪怕再不舍,路還要往前走。繞著湖向東南方向,經(jīng)過了著名的“老虎口”,很多推廣烏孫徒步的照片都是在這個地方拍攝的。每一名路過的隊員都忍不住在此拍了單照。繼續(xù)前進,翻上一個小坡,前面就能看見巍峨高聳的阿依布拉克達坂。 阿依布拉克達坂海拔3900多米,隨著這兩日的放晴,達坂下面的積雪也是了一些。從海拔高度在3000米的天堂湖翻上3900米的達坂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且不論重裝,即使是輕裝上去也需要良好的體能。百人的隊伍速度不一,浩浩蕩蕩地隨著山脊展開,成一字長蛇,蜿蜒在冰雪的峰林之間。遇見這樣的路,只有慢慢走,沒有人能幫得到你。對于重裝的人而言,除開良好的體能,其他的就是靠不斷前進的毅力。 “之”字型的路依然是非常陡峭,雪下都是碎石,爬爬停停將近四個小時,終于到達了達坂的最后一個高坡下。這是最后一個也是最陡的一個坡,達坂最高點視線清晰可見。雪深過膝蓋,雖然前面的人已經(jīng)開辟出了道路,但也讓腳下的路非常濕滑,加之將近垂直角度將近70的雪坡,這樣看來最后這段路并不好上! 前面有匹馬就在此處摔倒了,撞倒了后面的拉叔!跟在那幾匹馬后面的拉叔雖然是輕裝,但人在爬升了幾個小時的海拔的時候反應(yīng)能力肯定不如平常,加之雪深路窄,馬匹失足滑下來讓他沒能閃避開來,也被撞倒。所幸的是只是輕撞并不嚴重,只能說是有驚無險!達坂頂端雖然近在眼前,但連四條腿的馬匹也有失足,更何況這些正緩緩向上攀爬的人呢!走進自然,更多的時候就是因為能如此這般,在自然中讓人回歸到本性。不斷前進,不斷向上。 有了目標總能讓自己爆發(fā)更大的潛力,而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站在海拔3900多米的達坂上,再看看前面的路,仿佛一切都不過如此而已。懷著亢奮的心情翻至達坂口,上面用石頭和經(jīng)幡堆砌的瑪尼堆作為“地標”在風(fēng)口里迎接著來自遠方的驢友。回望來路,藍天、雪山、碧綠的天堂湖已經(jīng)告別了驢友的打擾,又陷入了沉靜之中。憑著翻越最高點的興奮勁頭,已經(jīng)顧不得再繼續(xù)拍照,一心想早點趕到營地,一路下沖。隊伍又繼續(xù)開始拉長。速度快的眨眼就沒了蹤影,速度慢的,只能沿著山坡慢慢躇行。 將近18時,堪堪趕到D5營地。營地是一個草臺子,南面的臺子下面就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可做水源。又是一天的徒步,每逢此時,能夠躺在帳篷里抽幾根煙,是對這一天最好的犒賞。輕裝隊又開始腐敗了起來,狼隊又在為他們準備手抓羊肉飯。那羊油和蔥花的味道讓身處于“百人”營地里的我,覺得自己孑然一身。 唯有這低掛的銀河,滿天的星耀,讓人覺得宇宙空間如此地親近,仿佛觸手可及,置身其間,使人頓覺空明。
九、過河過河 2016年10月6日一早,準備拔營啟程后不久,便聽聞拉叔被找到了,原來他昨天翻越達坂時被馬那么小“撞”一下,加之體能消耗也非常巨大,整個人狀態(tài)就不怎么好。之后一直在最后緩行,不知不覺就已經(jīng)脫離了隊伍。等到天黑時,人已經(jīng)蒙圈,找不到自己隊伍的營地了。所幸正巧撞進了新疆“探險之地”營地,那邊的領(lǐng)隊收留了他一宿。經(jīng)過昨天的路程,翻過達坂后,我們今天即是沿著博孜克爾格溝海拔下行。我還是比較喜歡走這種下行線路的,進山幾天來,身上的這點負重早已經(jīng)習(xí)慣。而這種下行的線路會讓人走的特別爽。 阿依布拉克達坂是博孜克爾格溝的分水嶺。自我們沿著博孜克爾格溝逐漸深入,再不見北疆的“雪峰碧草”?!霸姾瓦h方”已經(jīng)隨著海拔的降低不斷地變得深刻,哀沉。假如這連綿無盡的大山能進行言語的話,我相信那嗓音肯定是沙啞而又厚重。歲月的長河靜靜地流淌,就如我們腳下不斷涉水而過的河流。今天的路長主要還同樣是過河,有過第二天過河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對大部分隊員來說,已經(jīng)不像當初那么束手束腳。近百人的隊伍,整體行進速度都不慢!所謂的過河,過河,依舊是沿著溝谷里的雪融性溪流反復(fù)穿插而下。超過五十余次的過河穿插,在下午四點就早早抵達了今天的營地。 營地是河灘邊的一片胡楊林,稀稀落落的幾棵胡楊樹。當大家抵達今天的扎營地時,所有人顯得更加放松。隨著明天即將完成最后的一段徒步旅程,我們這次追尋前人的足跡,探訪烏孫古道的徒步旅程也將畫上句號。扎好帳篷,河灘上腐朽的枯木不少,大家揀拾干柴枯木燒起了篝火。飯后,大家圍火而坐,吹牛扯皮,分享各自精彩的故事。還有玩得更嗨一點的,圍著篝火歡歌載舞,嗶嗶啪啪的篝火干響,還有合唱的歌聲讓寂寥的山野頓時充滿了溫暖與歡樂…… 2016年10月7日,今天是出山的日子,接下來剩下不到18公里的路程,大家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所有隊員起得較往常早,七天六夜的“失聯(lián)”狀態(tài),沿路的駱駝刺很多,盡量不要轉(zhuǎn)到里面,鉤破衣服就不合算了.盡是河灘路,這種路最咯腳。今天便能出山了,大家顯得異常興奮。今天同昨天的路況相似,繼續(xù)沿著河谷反復(fù)穿插下行,下午一時許,我們抵達了本次徒步的終點——黑英山口。 黑英山山口,即博孜克爾格出溝處,河谷兩側(cè)的崖壁上,存有東漢永壽四年(公元158年)龜茲左將軍“劉平國治關(guān)亭頌”漢文隸書刻石。據(jù)說博孜克爾格古營盤、碉堡遺址也沉睡在此。 黑英山鄉(xiāng)屬于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的拜城縣,山口外是一片貧瘠、荒涼的扇形礫石沖積平原戈壁,天際在遙遠的戈壁盡頭相匯,這就是南疆留給我的第一感觀。這里依舊手機依舊是沒有信號的,一條彎彎曲曲的“礫石路”直接練到石碑前(此石碑與前面的石刻不同,石碑應(yīng)是近代所立)。石碑前已經(jīng)有不少已經(jīng)出山的各個隊伍的山友,大家基本都顯得很憔悴,不修邊幅。走8隊伍的三輛大巴已經(jīng)在此久候,按計劃我們要在此乘坐[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包車前往庫車。檢查物品,清點人數(shù),點名上車,人雖然多但總體上還是顯得非常有序。坐上座位,整個人才顯得真正放松下來。汽車壓著碎石路向茫茫的戈壁深處鉆去。
十、回到人間 汽車沿著南疆的茫茫戈壁向著庫車縣方向一路絕塵,偶爾能看見道路兩側(cè)稀稀落落地散落著一些維族村落。而絕大多時候,放眼望去,是一望無盡的荒漠化地貌特征給視覺造成很大的沖擊。千百年來的戈壁風(fēng)沙剝蝕,在縱橫交錯的溝谷間的粱脊上、地臺上、一座座弧丘酷似妖魔鬼怪,形態(tài)萬千。而地層色彩隨著陽光照射出現(xiàn)如褐黃色、黃綠色和灰綠色各種不同的色彩。 先是礫石路,后是瀝青路,五六個小時顛簸之后,出拜城縣經(jīng)過邊防檢查站(新疆特色)就進入庫車縣內(nèi)。再行進兩個小時,終于抵達了包車的目的地——庫車縣城??h城不大,也是一個主要以維族人為主的聚居地。這里已經(jīng)通了高速和鐵路,而我們從庫車往烏魯木齊的火車票早已在出發(fā)前已經(jīng)訂好。離火車開車時間還早,下包車后大伙兒各自結(jié)成小隊,向各個餐館算去……,也是,幾天沒有好好地吃一頓好飯,出山不狠狠搓一頓,怎么對得起這么辛苦的路程! 維族人的美食品種多樣,風(fēng)格鮮明,口味超絕!特別是又有了近一周的“惡苦”折騰,大家聚坐一桌,酒要上,好菜通通上!此刻在座的各位,早已沒有了所謂的君子、淑女形象,大家都是一個個的“饑餓份子”,看著慢慢端上來的飯菜滿眼發(fā)光。在維族人的地盤,出門還是要收斂一點,需要充分尊重當?shù)氐拿褡屣L(fēng)俗,酒足飯飽后,在庫車縣幾條最熱鬧的街上小逛一會(包括大巴扎),再打個的士直奔火車站返回烏魯木齊。自此,也宣示了我們真正地回到“人間”,烏孫之行也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2017年10月9日,訂好機票,繼續(xù)在烏市休整一天。白天好好地逛一逛烏市,繼續(xù)享受特色美食,游覽新疆省博物館,體驗維族特色街。再抽空去走8俱樂部“串門”,結(jié)交各路戶外大咖,晚上再由狼隊請客,擼新疆大串,喝“奪命”大烏蘇(烏蘇啤酒,勁特別足,我一瓶就要倒的那種),足足一日的行程,收獲亦是滿滿。次日(2017年10月10日),再一次經(jīng)過“新疆特色”的安檢,乘上了從烏魯木齊飛往武漢的航班。 回想起來,天山的雄偉俊麗深深震撼著我,古道一路走來,天山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致在短短數(shù)日盡數(shù)呈現(xiàn)。猶能想象勇敢健壯的哈薩克的牧民圍繞著這條古道趕著牧群縱情于千山萬壑之間;猶能想象而距今兩千余年的解憂公主從這條古道逶迤而行遠嫁烏孫;猶能想象如我們這些山友不辭辛苦而來,用一個個腳印把古老而滄桑的馬道添上新的痕跡。
|